TP304不銹鋼無縫管內部缺陷主要源于冶煉、熱加工(穿孔 / 軋制)、熱處理三個重要生產環節的工藝控制不當,常見的缺陷及成因歸納如下。
缺陷1:氣孔/疏松(冶煉環節氣體沒除凈)
原料(廢鋼、合金料)含雜質多或熔煉時脫氧不徹底(如 Si、Mn 等脫氧元素添加不足),導致鋼水中殘留氫氣、氮氣;澆鑄時冷卻速度過快,氣體來不及上浮逸出,就會在管坯內部形成細小氣孔;若冷卻不均,還可能出現 “疏松”(局部組織不致密),后續軋制也無法完全壓實。
缺陷2:夾雜物(冶煉/澆鑄雜質沒濾掉)
冶煉時未徹底去除鋼水中的氧化物、硫化物、硅酸鹽等非金屬雜質,或澆鑄過程中耐火材料(如鋼包、結晶器)脫落混入;這些雜質隨鋼水凝固留在管坯內,軋制后會變成內部夾雜物,嚴重時可能導致管內壁出現裂紋或分層。
缺陷3:內折/內裂紋(熱加工變形沒控制好)
無縫管需經“管坯加熱→穿孔(穿成空心毛管)→軋制” 成型:若穿孔時溫度過低(金屬塑性差)、芯棒位置偏移,或軋制時壓下量過大(局部變形超過金屬承受極限),會導致毛管內壁金屬 “折疊”(形成內折);若加熱不均(局部過熱或過燒),軋制時內部應力集中,還會產生內裂紋。
缺陷4:晶間腐蝕傾向(熱處理工藝沒達標)
TP304不銹鋼無縫管需通過固溶處理(1050-1100℃加熱,快速水冷)來溶解碳化物、保證奧氏體組織均勻,避免晶間腐蝕。若固溶溫度不夠、保溫時間短(碳化物未完全溶解),或冷卻速度慢(碳化物重新在晶界析出),會導致管內部晶界貧鉻,后續遇腐蝕介質(如氯離子)易發生晶間腐蝕,屬于隱性內部缺陷。